南方有佳人,南方有嘉木。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西南邊陲,彩云之南,往來者早已習慣于將尋茶的目光投向滇南。這里是已被公認的世界茶樹原產地,近言班章冰島,遠提茶馬古道。一山一味的烙印打在云南大葉種茶的身上,這是榮耀,也是根蒂。
然而就是在這個所有人都向往滇南古樹名山的年代,昆明人也鮮少再提起昆明十里香。
吳井水泡十里香,正如虎跑泉之于龍井,惠泉之于碧螺春,在當時的昆明,是一種生活的品味。
文獻記載,十里香茶的栽培起源于公元七世紀的唐代,是原產于昆明十里鋪的中葉種高香型綠茶。明清兩朝,十里香茶一度繁盛,昆明街頭曾開設有十里香茶館專賣十里香茶,用吳井水泡飲。明萬歷年間,昆明十里香茶上貢朝廷,此后便作為貢茶專供皇家享用,故而得名“十里貢茶”。
清末每兩茶高達滇幣三元。到1949年一般茶一斤7-8角,而十里香茶每兩可換大米10-12斤。
清同治年間,滇西杜文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將貢茶園付之一炬。民國時期,十里香茶曾在民間小有復蘇,惜產量太微,成為市井中斗米不換的上品。1946年國軍駐扎昆明城外時,將6萬株茶樹砍去5.5萬株做燒柴。亂世米,盛世茶,老昆明人關于十里香茶最后的記憶終于在連年的動蕩中消磨殆盡。
茶名芳賜,十里真香
1955年,在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先生的指導下,張芳賜首次同昆明城外僅余的200棵十里香古茶樹打了照面。“憑的就是第一感覺,這個茶非常好!因為剛剛接觸過獅峰龍井,但十里香比龍井還要香!”
張芳賜,1954年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業,云南農業大學茶學系創始人、茶學教授,云南省著名茶學專家。長期從事茶樹資源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發現了21個山茶屬新種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尤其1980年云南省師宗縣發現一茶樹山茶屬新種,由張芳賜命名為大廠茶C.tachangensisF.C.Chang,這是我國茶葉科學工作者首次發現和命名的新種。
云南知名的古茶樹張芳賜幾乎都參加過鑒定,一生閱良種無數,卻始終對十里香情有獨鐘:“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在我手里就應該保護好,否則就是有罪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張芳賜開始了十里香茶的材料收集工作:“從省農業廳到東郊十里鋪,來回我跑過不下十次。很遠,但是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
1972年,張芳賜組建云南農業大學茶桑果系,將十里香的開發與保護列為科研項目,并撰寫了相關研究材料。七十年代中期,張芳賜開始了十里香茶的保種、選育工作。由于古茶樹前期損毀嚴重,加之當時的技術條件不夠成熟,群體品種選育難度大,進展十分緩慢。
1982年,農大茶學系向當時生產塑料大棚的中央農業部拖拉機廠定制了一個長30m、寬8m的塑料大棚,不僅使十里香的培育條件得到改善,更開創了云南省應用塑料大棚培育茶苗的先河。
1994年張老退休,在學校附近租下幾畝地,獨自一人進行十里香茶的擴繁工作。第一次采到的在品種、外形、香氣、口感、耐泡程度都令張老滿意的一泡茶,是用家里一口洗了三次的炒菜鍋炒出來的。那蓋過油煙的茶香,高銳持久;一杯帶綠的水,藏著花果香,藏著鮮爽味,藏著十里香全部的靈魂。
子承父業,二代傳承
亦或是折服于十里香的驚艷,亦或是感動于父親的執著,2001年,張辛放棄酒館事業,隨父親入了行。以父親一己之力或許能復活十里香,將十里香精心呵護于繁育溫棚之中,卻無法讓十里香走進千家萬戶,做到真正的代代相傳。2005年,北郊建起了最早的昆明十里香茶廠,闊別百年,市場上也第一次出現了十里香茶的身影。
2008年,在考察過昆明周邊十多個縣區后,父子二人帶著擴繁成功的兩萬株種苗來到云南石林,建立了第一個十里香茶保護基地。一朝落地,三年長成,五年采摘,六畝地是兩萬株種苗全部的安身之所。十年光陰,如今已是二百畝郁郁蔥蔥。
從盛極一時到付之一炬,十里香跨越千年;從破敗凋零到浴火重生,張芳賜為之努力半個世紀。十年,只是十里香悠長歷史中一段短暫的歲月,卻是無數十里香守護者遠離城市、不懈耕耘的十個四季。如今,張老不用再每天搭兩個小時的車去試驗地,頭春也不再靠廚房的鐵鍋嘗鮮了。十年匆匆,于十里香而言,是重生,更是新生。
十里貢茶:相隔千年宛如初見
千年流轉,茶樹枯榮,好茶明滅。在兩代人的執著守護下,十里香在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石林,已重新煥發生機。掌柜承襲古法,以傳統炒青工藝手制十里貢茶,堅持以最原始的手藝,還自然一個本味:鮮葉按一芽一葉標準采摘,每人每次炒制七兩五鮮葉,可制一兩五干茶,至水分完全炒干大約需要一個小時。
高香、鮮爽是十里香茶最大的特點,民間曾有“一杯十里香,滿室皆飄香”的佳話廣為流傳。因原產地平均海拔1900+,晝夜溫差大,十里香茶積累了豐富的內質含量和香氣組分,耐泡程度遠高于其他中小葉種綠茶。其滋味醇厚,甘甜怡人;香氣似花果香,清鮮持久,沁人心脾。如若足夠敏感,可感受到其不亞于云南汽鍋雞的鮮爽滋味。
如今86歲高齡的張芳賜偶爾也還會出現在講臺上,為慕云南之名前來習茶的茶友講野生茶,講十里香,講茶樹原產地。不習慣坐著上課的張老常常一站就是四個小時,沒有ppt和擴音器的課堂也絲毫不顯乏味。擇一事,終一生,傳家的除了一半天工、一半匠心的十里貢茶,還有老一輩茶葉科學工作者嚴謹專業的態度和熱血難涼的初心。
浮世三千,吾愛唯一。
十里香茶,芬芳天賜。